2021-01-29
林溪
Lin Xi
平面设计师/美术指导
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(SGDA)会员
林溪设计工作室 创意总监/负责人
奖项及荣誉
GDC19设计奖,优异奖3项;
获2018靳埭强设计奖铜奖;
获2019靳埭强设计奖优秀奖;
两件作品获东京TDC2018年度奖;
2019年度APD推荐亚洲新锐设计师,三件作品入选APD设计年鉴;
设计2017UABB外围展“人人一起广场舞”
设计“字生态—方正获奖作品展2018”展览形象
2019“源有汉字”海报邀请展;
2019澳门海报设计协会十周年邀请展;
一件作品入选SAGD2017-2018年鉴;
两件作品Award360年度海报设计奖100;
作品参加2020大湾区设计展;
作品参加2020深圳设计40年线上展。
—
他相信自然主义生活。生存必然面临竞争、痛苦、矛盾和张力。每一件作品能否良好创作并落地,都是人的“践行于世”:能否在社会调动资源、能否取得信任、能否有魅力并圆融地与人交往,这些都是关键。但也要持续地相信:对“真”的理解,以及行动,能够拨开云雾,与他人共同获得尊严并建立真正的连接,克服弱肉强食或权力控制的叙述,保持友谊和同权同责。
不仅如此,整场采访下来,能量秀采访小组被林溪打动。他企图用多种角度的阐释克服纯粹逻辑完备性和理性叙述,肯定 “文学、艺术、哲学”,回归修辞、隐喻与感觉的世界。他认为人可以“克服种种悲观宿命论、科学决定论以及纯技术乐观主义后,通达有秩序的自由。”
毕业后的几年一直从事和设计毫无关系的工作?
政府单位待了4年,住房公积金业务受理。这种事务性工作,努力做到好的标准是“不出错”,是一种防守性工作。就和所有人一样,我想做点和自己真正有关的工作,有点主动性的事情。所以我选择了辞职,做编辑类工作之后转到设计。
您的成长环境如何?
父亲是知识分子也比较潮酷,喜欢新奇玩意儿。他年轻时做过平面设计(在报社设计部门做包装设计等),后来自己做室内设计公司。
▲父母、奶奶和我
最终进入设计行业是偶然还是必然?
硬按“科学”解释,命运是处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复杂系统。但这样理解比较浅,我更倾向于人有主动性,能改变情境,并参与塑造自身命运。一切决定论和宿命论反而是一种偏见。
走到现在,和我真正相信自己能做什么有关,不能简单说偶然或必然。
设计与生活对您意味着什么?
社交与设计都是生存。你在社交时展现的立场、意志、语言,这些与作品一样,都是自我的延展,都是为了让人可能沿着你的思路,因你的处境,来理解,来思考,形成你的魅力。作品本身也是为了创造人和人的连接。当然有时会理性解决一些技术问题,有时在情感上追求共鸣,这些都因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。
因此作品是可以令作者获得尊重的,作品和人合一,圆融地生存,践行。所以之于我,设计是一种生存方式而非职业。
从体制内,到进入设计公司担纲具体的设计工作,这其中的体会是?有过困惑吗?
同事年龄普遍小我四五岁,心理压力大,坚持下来主要是因为信念,和对自己坚定的领会,感觉自己一定能做成。不过在吃苦的过程里也会享受设计。
你认为设计是什么?为什么享受设计?或者说享受设计当中的“个人表达”部分?
创造性工作都是一种饱含个人意志的社交生活,从理解生活,到形成自己的真立场,再到怎么行动、怎么和他人交往。纯“自我表达”并不存在,自我与环境间的张力,让表达变得必须,不存在纯粹封闭的空间。
“享受设计的过程”,设计的过程充满了行动与反馈,动手实践是对意志的不断验证,伴随焦虑和兴奋,直到慢慢沉浸下去进入心流体验。过程中边做边不断把握和领会着作品,期待最终成果被他人看到。所以隔绝了他人的设计就像没有了他人的社会。
您如何看待“尊重逻辑、否定个人意志”纯商业设计?
真实生活不可能是单因单果的逻辑。设计是基于综合生活的敞开想象。设计过程是不断的试错、迂回和推进。
但是,给方案搭配的卖稿推导,就必须是线性逻辑了。社会运转、商业沟通依靠的是可表述的逻辑。但是,设计始终有无法被还原成理性因果的形式因部分。
很多时候同一件事,用不同的逻辑可导出不同的结果,就像同一个方案可以搭配不同角度表述的卖稿逻辑。逻辑表述甚至可以基于情境来任意操作,因此依靠互拆逻辑的辩论,往往无法达到共识。
因此,无法用客观逻辑来否定创作者的综合经验、意志和想象。
退一步说,就算逻辑能“算”出设计作品,也是你在算吧,不是客户算出来让你纯操作吧。
您如何看待“把公司做大最为重要”这一观点?
做设计生意,做设计公司,也是意志的实践,但毕竟是设计公司,所以规模的价值是基于作品的价值。如果没有作品意志,只为了经济收益,那就是“做什么都一样,只要是赚钱更多”,当然现在这种观点很正常,有人认为一切价值可以还原为经济价值。但为什么设计师意志还是重要?因为作品带有意志,才有机会让甲方领会设计师对项目和社会的理解(前提是设计师的理解更深更真),这样甲乙双方就同时获得尊严,尊严有什么用?尊严可以让设计师的存在、设计师的意志魅力、与客户的话语关系上,都开发出新的可能。如果是纯客户意志,那我们的存在只是技术理性,是工厂,没有观点,单纯融入了经济生产的浪潮。
当然现在社会通过经济可以获得尊重,但是设计师更深的魅力还是基于作品意志的魅力。
经济系统和设计师意志之间存在的现实张力,就是设计师否定自身,认为经济/逻辑/客观是第一性的来源。这也是文化项目更容易出作品的原因。但是其实经济建制只是人类生存当中的一种,但投下巨大阴影,影响人类福祉。经济或科学第一性在当今社会影响力很强,但很浅。
这种理解导致经济水平决定人的尊严,这不只是设计师群体的困境。
刚进入设计公司,设计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?
眼睛和感觉都如饥似渴,拿到一本小林章的《西文街道字体》就开始疯狂地临摹、默写。我觉得那种状态挺好。
刚入行以文案的身份进入郑州何视设计工作室工作,认识了何老师和一批设计伙伴,公司有一书柜的设计书籍。通过看书和关注各种设计工作室网站打开了平面设计的“视野”。
您重视原理和基础,那您认为设计有原理和基础吗?
现代主义有各种原理和工具,但这种是训练方法和探索。好的理论并不是带有完备性的数理逻辑,如:“三角形内角和180度”。
一个美国的编剧教父说过:“故事可以推出道理,但是道理推不出故事”。就像作品可以推出卖稿逻辑,但是卖稿逻辑必须联合感觉、意志和形式,才能形成作品,逻辑无法直接“算”出作品。
举个简单例子,我记得姜文有一次采访中说:“创作一个电影,闭上眼睛,就已经在看这个电影了”,这是一次定性的想象。他闭上眼睛总不可能是逻辑推导来算出一个电影吧?一次定性的形式因,是直观魅力,能与他人产生视角和理解上的共鸣,创作过程也是意志与实操之间矛盾张力的不断调和。
所以设计应该降维地圆融地包含逻辑,而不是被逻辑完全控制。一次定性的形式因比动力因,更深且更真。(单因单果推演皆为动力因,而非形式因。)
总之,没有真理(可表述的线性道理),只有真人,人与作品都是一种沟通的意志,可以合一。
我觉得这个时代有把一切逻格斯化的倾向,这并不是对生活对人的真理解。
您给B10做了一些音乐专辑以及音乐节的设计,与他们合作是一种什么体验?
因为阿飞的电台《行走的耳朵》,喜欢具备前现代属性的、即兴的、民族的音乐。即兴音乐家灰野敬二大致说过:“我每次演出,都为了做到当下情境的最好,所以每次自然不一样,并非为了即兴而即兴。”这样的音乐并非正统,精致,精心保持着等级差异的“专业”音乐。即兴本身恰恰不是对结构的重复,不是活在过去的,而是对未来彻底敞开的,拥抱各种可能性的。每次演奏行动都是崭新的“世界的重启”,是“Development”(研发),并非理性的框架内的“Growth”(增殖)。
您怎么看待商业项目和文化项目的关系?
“商业”和“文化”的二分,“理性”和“感性”的二分,“自我表达”和“服务客户”的二分都是较浅的符号化理解。
对于拳击运动来说,我们用“理性逻辑”说明一通:怎么调动肌肉,发力是多少公斤。说明完了就结束了,然后怎么办呢?不知道。还是不会打拳。而只有真正站上拳台,在被打的过程里承受恐惧,并把握机会挥拳,整个过程才是真正的 “理解”。
如果前一种是“说明”,后一种是“理解”。设计的过程就是后者,也会有失落和焦虑的情绪的主体感。甲乙方合作需要逻辑说明,但设计区别于论文的地方在于一次定性的直觉共鸣,视觉始终的“诗”性是无法消解的。再之后才是语言逻辑。当然逻辑,理性,程序,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随时调动和把握。
把一切可说明化,一切逻辑化,是一种防守性设计,面对很多甲方的项目不得已而为之的。但借此来否定个人意志,并把个人意志定位为消极意义的“自我表达”是很浅的看法。
你怎么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?
一个东西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它和其他各种事物的勾连性。
当形式只勾连了形式,没有勾连生活更普遍的东西,那就只是技术奇观了,虽然把形式单独抽离出来研究是有价值的(现代主义的构成等就是如此)。但最终的创作目的,是为了勾连人心,而非技术表演。一定要让技术与生活概念环境的东西匹配,相辅相成。这样作品才可能具有圆融的阐释性。
这些阅读、写作和思考,最终它们如何影响了你的设计,比如动机、语言或风格?
其实信念与行动,知与行本就合一。怎么理解就怎么生活。
现在大家喜欢使用“完成度”这个词,对你来说,怎样是一个有“完成度”的作品?
当视觉就还原成“构成”,点线面,黑白灰,色彩结构。一切都是结构/节奏/格式塔。什么样的整体节奏是适中的、让人舒适的,物理与感受之间的模糊关系,概括起来就是“完成度”,所以我想完成度依靠的是现代主义的理论成果。
构成原理我认为还是很有力量的,但需要善加把控和驾驭。
您说设计也是一种生存生活,那么设计的挫折和生活的挫折有什么联系?
设计创业也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,所有痛苦来源于人际关系。情绪的隐匿、激荡、和抒发。
痛苦的时候,不断环视痛苦、懊悔之事:发现我必然就是“这样”的人,我的痛苦也必然“这样”。这里的“这样”是来自“神”(非宗教阐释)。是千真万确的,是必然的,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圆融,百转千回去克服,去面对自己的“这样”而已。同时,在与甲方的合作中,你的“这样”并不是为了对抗。而是通过“真立场”与甲方的“这样”连通。挫折一定会存在,但只能通过做人的魅力,通过真意志,克服个人主义和主客二元。
人际交往的痛苦当中有更深的神性和根基性,人们可以通过合作、行动,一起获得尊严,而非利益的零和博弈、此消彼长。
如何理解您谈到的“圆融”?
鲁莽比沉寂要好,鲁莽或疯狂之后才有一切重启的能力,才有回归中道的圆融能力。沉寂只能推迟过激行为。
除了日常的设计工作,会有个人创作吗?
做项目更多,委托方不仅提供了限制,更提供了创作环境。
但我不认为个人创作就是所谓的“自娱自乐”,更不认为商业项目就比“自娱自乐”更有正当性。诚然经济体量和与甲方的人际关系更难,但练习当中的自我领会也是发现自己新理解和真意志的路径,也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作准备。
您认为作为一位设计师,除了刻苦与耐心,还有哪些必须具备的“软实力”?
情商吧。
您与出版社长期合作有什么心得体会?
接触了很多人文学科的编辑,相对科学技术,我更相信文化艺术,从他们身上获得一些相同的或不同的视角。
您未来有哪些创作计划?
想多做一些和客户共同成长、更深影响社会的设计。
可否和我们分享一下近期做的有趣的项目?
希望大家之后能更多地看到我的作品。
您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家庭影响吗?
父母爱读书,父亲做室内设计公司比较早,也比较猎奇。他很早就买一些新生事物:大哥大、日历录像机、红白机、摩托车等。他的猎奇与和理解多少有所影响吧,但他性格不够圆融也不适合做商人。
但我不认为这些影响重要,他会坚持让我不按图纸来摆积木,但是我却愈发希望稳扎稳打。最终还是要靠亦步亦趋的理解,来践行,需要耐心,相信他人。
您平常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所感兴趣的资讯?
书籍、电影、网站、杂志。
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?不忙的时候一般干些什么?
和朋友一起玩。或自己设计练习、听电台、看书。
听说你热爱运动,平时的运动习惯都有哪些?
每周打羽毛球,每天跑步。乒乓球和游泳荒废了。
可以聊聊您认为的理想生活吗?
小康的物质生活,和朋友们一起玩耍。
最近在听什么音乐?
Akosh.S 三重奏。
能否推荐一本书?
《何为良好生活》陈嘉映。
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到SGDA?是否有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?
在郑州何视设计公司翻到了GDC作品集,通过GDC作品集了解到SGDA。之后来到深圳在柏设计事务所工作,柏老师的设计观和创作观对我的影响很大,以及学到了商业设计该如何操作。还有很多曾经支持过我,和我合作过的老师,他们的培养与支持对我非常重要。还有和我合作的朋友们,希望我们始终一起成长。
对于SGDA的未来发展,站在设计师的角度,您有什么期盼与建议?
同权同责,多一些学术交流,肯定会越来越好。
参与协会的活动对您个人的成长有何帮助?
友谊。
品牌创意/版权保护平台,于2005年7月创立,以探讨专业品牌创意为基础内容,致力于打造中国最知名的版权保护专业品牌创意网站。9号旗下还有总标头(知识产权平台)及掘物(创意电商平台)等。
官网 Web|www.gtn9.com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合作意向,请给我们写邮件吧:)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M-pPCzkfXHGLSh5wmwL6EQ